輕食外賣店運營|門店的重要數據指標及優化方案
外賣店創業是很多創業人的最多選擇,投資低,風險低。對于想要通過輕食外賣店創業的小伙...
10月底,一則“香港老牌快餐店大家樂撤出華東市場”的新聞引發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。
根據公開數據,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2017年年報顯示,大家樂總營收同比增長4.3%達到78.95億港元,而內地業務營收比上年度下跌12.5%至9.79億港元,與此同時,華南地區的快餐業務取得6%的同店銷售增長。
也就是說,雖然大家樂集團整體發展情況仍在走高,但內地市場卻成了“拖油瓶”,并且,華南市場的營收增長也無法挽救華東市場的營收頹勢,顯然,華東市場成了“罪魁禍首”。
因此,大家樂撤離華東市場、專攻華南市場的舉動就不難理解了。
大家樂餐廳
有觀點認為,大家樂難以拿下華東市場是地域口味差異在作怪,但港式快餐的菜品是從港式茶餐廳發展而來的,上海的港式茶餐廳生意很好,比如有入選米其林一星的港式茶餐廳“鵝夫人”等,這說明口味差異不是核心問題。
個人認為,真正的原因是大家樂港式快餐在外地市場定位不清,以至于沒有挖掘出自己的客群,在經營上也不懂得適應年輕化的潮流,更重要的是,面對消費升級、面對千禧一代的消費者,老牌連鎖快餐品牌要想破局,都得有些動作了。
定價高、原有記憶點模糊,港式快餐吸引力不足
在廣東,港式茶餐廳是酒樓的精縮版,菜品質量不比酒樓差、價格還更優惠,而港式快餐是對港式茶餐廳的進一步精簡,以明亮的裝潢風格、中西餐結合的特點吸引有著同樣飲食文化的華南市場的消費者。
記者在大眾點評上以“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港式快餐”為關鍵詞進行搜索,發現鮮有港式快餐品牌冒出,但在廣州、深圳等華南地區,香港的兩大港式快餐品牌“大家樂”和“大快活”卻星羅密布。
港式快餐廳在華南地區較受消費者喜愛,但在華東和華北等地卻無人問津、水土不服,到底為啥?
1)、品牌老化
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,一個潮汕朋友告訴記者,當他的工資還是兩三千的時候,大家樂的客單價就達到了30元,即便有點兒小貴,他也會在發工資后的第一時間坐上公交車,到大家樂飽餐一頓,那時,大家樂可口的菜品、中西餐結合的特色、細致的服務都是吸引他的理由,但他也直言,自己好多年沒去了,因為現在有更多新的選擇,大家樂對他的吸引力不如從前了。
2)、定位不清
記者認為,港式快餐在廣東市場的流行,更多的是一種同類飲食文化的吸引,因為口味的趨同和早期中西餐結合的創新,大家樂的品牌勢能積累了起來,即便價格高于普通市場,也有一大批固定客群買賬。
但,大家樂去到一個新的環境開拓市場時,就沒有了飲食文化的紅利,在內地市場,“港式快餐”的普及度也不如“港式茶餐廳”,一名網友說:“港式快餐就是茶餐廳的快餐化,但味道跟茶餐廳差得不是一點點,要賣貴也沒有精致的感覺,定位尷尬。”
上不如茶餐廳精致,下不如普通快餐實惠,這是內地消費者對港式快餐的認知,因此,大家樂一直無法找到市場的突破口,只好黯然離場。
3)、找不到客群
同樣作為地域品牌的外婆家,一開始就有清晰的客群定位,因此,開一家火一家。
外婆家的創始人吳國平如是說:“我們做企業關鍵是要解決問題,當時我做外婆家的時候,我的定位就是我這類人的吃飯問題,那個時候我們都是請客吃飯,但在館子里面吃飯吃不起,然后我做了26塊錢的價格定位——居家消費,就找到了客戶群。”
結語
離人近的打敗離人遠的,消費頻次高的打敗消費頻次低的。
老牌連鎖快餐品牌的優勢是:在后端有一套規范的連鎖經營系統,在供應鏈管理、人員管理、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功力是新品牌無可比擬的,但如果不懂得或者不與時俱進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,不懂得在營銷、創新、體驗上升級,就會離消費者越來越遠,而遠離消費者,就等于自尋死路。
餐飲作為典型的實體經濟,有著自身的規律,老牌連鎖快餐品牌一旦跟上潮流,更容易厚積薄發,麥肯也是老一批的連鎖快餐品牌了,但為什么消費者從來不覺得它老,因為它們一直在“趕時髦”,甚至是引領潮流,未來已來,如果你意識不到這些趨勢,那么未來將和你一毛錢關系都沒有。(輕食加盟品牌)